邵氏家纺蚕丝被官网

在线咨询
微信

微信扫一扫

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

WX号就是手机号

蚕丝被质量问题分析

发布时间:2016-11-13 14:42

(一)原料良莠不齐品质差 

  优质蚕丝被的原料是双宫茧,由于双宫茧特殊的形态,使得双宫茧蚕丝被具有更急蓬松的组织结构,比其他类型的蚕茧更适宜制作蚕丝被,因此,传统优质蚕丝被是使用双宫茧为主要原料的。但是,由于蚕丝被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,双宫茧作为蚕丝被原料已经供不应求,为了满足市场需求,一些其他类型的下茧和缫丝下脚料也被用作蚕丝被原料。下茧主要是黄斑茧、柴印茧、印头茧、削口茧、烂茧等,由于下茧需经过多道漂白工序处理,制成的丝绵光泽度差,稍显粗糙,偶有筋条,夹杂很多蛹皮茧屑,因此由下茧制作的丝绵品质与双宫茧相比较差。缫丝下脚料主要有蛹衬等,蛹衬是指蚕茧在缫丝厂缫丝后剩下的内层薄皮,通常作为绢纺厂的下脚原料,蛹衬丝绵手感更差,筋条多,容易扯断,使用时间长了容易板结。但蛹衬丝绵的成本低,是目前市场上大量使用的蚕丝被原料。下茧和蛹衬制作的丝绵大多为短纤维,缺乏长丝柔软、耐用的优良品质,使得蚕丝被质量下降,严重的会使蚕丝被达不到标准对于丝绵品质的要求。 

  (二)纤维含量标注不实 

  国家标准《蚕丝被》规定, 蚕丝纤维必须注明纤维种类及准确的含量,蚕丝被产品含桑蚕丝或者柞蚕丝应在50%以上。在日常检测工作中, 常常发现有些蚕丝被标注填充物成分是纯蚕丝, 但实际上在填充物中掺杂非蚕丝纤维,而是粘纤、涤纶、棉、麻等纤维,甚至根本不含蚕丝,这种属于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的情况,不符合标准要求。有的蚕丝被其蚕丝含量达不到50%,按照标准要求不能称之为蚕丝被。也有发现有的丝胎是分层制作的,内外层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不一致,外层使用品质较好的桑蚕丝绵, 中间层则是品质低劣的丝绵, 甚至是掺杂的丝绵,有的中间层则是一层桑蚕丝绵隔一层柞蚕丝绵, 以此欺骗普通消费者。 

  (三)工艺不良 

  蚕丝被丝胎加工分为手工和机制两类。手工制被胎一般采用长丝绵和中长丝绵为原料。手工拉伸使蚕丝充分舒展,丝绵中纤维呈网状交错,制成的被胎经久耐用,不易出现空洞和板结。但由于手工制作的生产能力有限,不适宜大规模生产,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因此,现今市场上绝大部分蚕丝被是机制工艺。机制丝绵的加工效率较高,制成的丝绵外观白净,丝胶含量较低,绵片中纤维互相顺直,易出现丝筋。机制丝绵对工艺要求较高,设备状态不良或者工艺调整不当,影响丝绵中丝条排列状态,分离不清或者出现丝筋、绵块较多,导致丝绵分布不均匀,厚薄差异大,影响使用。 

  (四)pH值超标 

  pH 值属于强制性基本安全性能指标。近年,笔者在检测工作中发现,蚕丝被的pH 值不合格率较高,而且几乎是pH值偏高即偏碱性,个别产品的pH 值甚至高达10 以上,大大高于标准要求。丝绵精炼时,需要使用大量烧碱,精炼后需要使用大量水洗或者使用弱酸进行中和,将多余的碱性去除。如果水洗次数不足或中和不足,可能导致丝绵pH值偏碱性。另外,丝绵加工中煮茧或浸泡工艺使用了碱性助剂, 用量过多或漂洗不净也会造成丝绵碱性偏高。相对于丝绵,胎套pH 值超标的情况也较常见,胎套面料一般采用棉织物, 棉织物通常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染色和后整理加工处理的,如果后道水洗工艺处理不当,会使产品碱性偏高。 

  (五)含油率超标 

  国家标准《蚕丝被》规定丝绵的含油率不超过1.5%。丝绵中含油率过高对蚕丝被的使用性能有很大影响:含油率高的丝绵回弹性差,容易板结;蛹油与丝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,会发出难闻的气味,使用或储存久后丝质会变色、变味,因此有必要对含油率指标进行控制。在加工丝绵过程中,需要使用去油剂控制含油率,如果去油剂使用不当或者工艺不当,蛹油残留过多,是造成含油率超标的主要原因。 

  (六)压缩回弹性不合格 

  被子的保暖性与蓬松性密切相关,蓬松性越好,填充物中储存的空气越多,被子的保暖性就越好。蓬松性取决于蚕丝本身的刚性和蚕丝在被胎中的分布状态,蚕丝的刚性越大且分布呈交叉网状,则蓬松性越好。一般用压缩率评价被子的蓬松性,用回弹性评价被子使用中蓬松状态的耐久性,压缩回弹性越好,被子的保暖性和舒适性就越好。压缩回弹性与丝绵的原料有关,通常双宫茧制作的丝绵压缩回弹性最好,蛹衬最差。压缩回弹性还与丝绵生产工艺及使用的助剂有关,工艺不良或者使用助剂不当,均会使得压缩回弹性下降。 

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

版权所有© 邵氏家纺蚕丝被官网    浙ICP备11045287号    技术支持: 竹子建站